产品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与研发 >> 技术文章 >> 正文
鸡住白细胞虫病
发布时间: 12年12月21日 被阅览数: 次 来源: 作者:admin

 鸡住白细胞虫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虫和沙氏住白细胞虫寄生于鸡的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内所引起的寄生原虫病。该病由吸血昆虫蚋和蠓传播,对小鸡危害较大。 
  【病原体与生活史】在我国鸡住白细胞虫病的病原主要为卡氏住白细胞虫和沙氏住白细胞虫。卡氏住白细胞虫(Leucocytozoon caulleryi)的成熟配子体近似于圆形,大小为15.5微米×15.0微米。大配子的直径为12~14微米,有一个直径为3~4微米的核。小配子的直径为10~12微米,几乎全为核占有。宿主细胞为圆形,细胞核形成一深色狭带,围绕虫体1/3,沙氏住白细胞虫(L.sabrazesi)的成熟配子作为长形,大小为24微米×4微米,大配子的大小为22微米×6.5微米,小配子为20微米×6微米。由于虫体的寄生,使宿主细胞呈纺锤形,大小约67微米×6微米,细胞核呈深色长椭圆形,位于虫体的一侧。 住白细胞虫的生活史需中间宿主和终未宿主。家禽和鸟类为中间宿主,蠓、蚋等昆虫为终末宿主。当蚋或蠓吸食病鸡血液时,配子体随血液进入蚋或蠓的体内,发育形成雌、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为合子,合子变为动合子,动合子形成包囊,包囊内再发育形成许多子孢子。当蚋或蠓吸食健康鸡血时,将子孢子注入鸡体,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在肝细胞内发育形成肝裂殖体,裂殖体内有许多裂殖子,肝裂殖体破裂后,释放出裂殖子,一部分重新侵入新的肝细胞再繁殖,一部分随血流到达各组织器官,被吞噬细胞吞食,继而发育为大裂殖体。大裂殖体内发育形成的许多裂殖子释放后侵入白细胞,发育为配子体,当蚋或蠓吸血后,再重复上述过程。 

【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温暖、吸血昆虫蚋和蠓出没的季节;小鸡发病较重,成年鸡多为带虫者。 

【临床特征】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稽留,精神沉郁,下痢,粪便呈绿色或黄白色,鸡冠、肉垂苍白,咯血,引起衰竭死亡。成年鸡症状较轻,拉白色水样粪便,鸡冠苍白,产软壳蛋,产蛋减少或停止。  【诊断要点】 (1)剖检变化 尸体消瘦,肌肉苍白。肝、脾肿大,高度贫血。本病以内脏(心、肝、脾、肺、胰)和肌肉组织广泛性出血为特征。 (2)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病原检查进行诊断 病原诊断可用血片检查法,以消毒针头在鸡冠或翅下静脉采血一滴,推成血片,用瑞氏或姬氏染色液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发现白细胞内的虫体即可确诊。 
【预防措施】 (1)做好传播媒介——蚋(蠓)的防治 在住白细胞虫病流行季节,对禽舍内外,每隔6~7天喷洒1次药液,以减少传播媒介的侵袭。药物可选用0.1%溴氢菊酯或0.1%敌杀死,0.01%敌百虫等。 (2)要保持禽舍及周围环境清洁卫生,禽舍要通风、干燥。 (3)在饲料中加入乙胺嘧啶(0.00025%)、或磺胺喹噁啉(0.005%、或复方泰灭净(0.003%~ 0.005%)、或可爱丹(0.0125%)、或痢特灵(0.01%)等药物来预防住白细胞虫病的发生。

  【治疗方案】 (1)磺胺二甲嘧啶 用0.05%的浓度饮水喂2天,浓度减半再喂2天。 (2)乙胺嘧啶1克和磺胺二甲氧嘧啶10克,混合后加入1吨饲料中,连续饲喂。 (3)磺胺喹噁啉 按每吨饲料中加50克的浓度,长期饲喂。 (4)氯喹 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喂3天。 (5)盐酸二奎宁 每只鸡胸肌注射0.25毫升(每支1毫升,含本药0.25克),每天1次,连续注射数次。 (6)可爱丹 按每吨饲料加入125克,混匀后连续饲喂。 (7)复方泰灭净 按0.01%混于饮水中投服。 (8)痢特灵 按0.015%混料饲
 



上一篇:鸡线虫病
下一篇:鸡新城疫
关闭窗口